2007年6月7日 星期四

大蝸牛



感覺器官:觸角(觸器,具嗅覺、味覺、觸覺)、眼(通常在觸角後方)、聽覺器官(在皮下,並無特化突出)呼吸器官: 陸生蝸牛缺乏多數腹足類所具備的典型鰓部,取而代之在外套腔上佈滿血管的褶皺,似肺般可與空氣交換氣體。(類似肺,但結構較簡單) 蝸牛(Land Snail):蝸牛是陸上生活的螺類,多為腹足、軟體動物,有殼保護,行動緩慢,植食性,產卵於土中。另一種食肉蝸牛(carnivorous snail) 體形長而薄,可侵入其他蝸牛殼內取食,同樣亦喜食蚯蚓。 台灣的蝸牛幾乎都是「草食性」的,一般植物嫩葉、果實、莖髓,都是牠們的佳肴。住在樹上的「樹棲性蝸牛」,用「齒舌」刮食植物,有些還吃樹上或岩石上的藻類;而住在地上的「地棲性蝸牛」,則專吃泥土中的腐植質和枯枝腐葉,偶爾也吸食小動物的屍體體液。 蝸M蛞蝓屬於軟體動物門腹足綱中,已能適應陸地生活的一群;在他們的口部,有著以幾丁質構成的齒舌 (外觀像是在舌頭上長著牙齒,所以叫做齒舌) 蝸牛的口腔內有顎及形似銼刀的齒舌,用來咀嚼及切碎食物, 食物以植物為主....齒舌上有許多排細小的牙齒,牙齒的形狀因種類而異,草食性蝸牛和肉食性蝸牛,其齒舌的形態差異很大...蝸牛以植物嫩葉為主食,海蝸牛也有此同好,牠們喜歡吃海藻, 例如,笠貝總是先以角質的齒舌來「銼」碎岩石上的海藻,然後吞食... 蝸牛是雌雄同體動物,在成熟時可以同時產生精子和卵子,但它們自身的精子和卵子是不能結合的,必須和別人交換精子才能完成受精的目的,所以它們雖然是雌雄同體動物,還是需要不同個體相互交配繁殖後代。 蝸牛交配時,會將長在頭部側邊的生殖器官互相貼近,然後把交配器伸入對方的生殖孔中,以交換精細胞,然後產卵於土中、落葉下或朽木下。蝸牛的交配活動一般在黃昏或是黎明時進行,交配時間一般是 2-4 小時。這段時間內,不要打擾驚動它們,更不能拆散它們,以免其受傷。也不要往它們身上淋水,以免形成刺激使其受精終止,交配失敗。
非洲大蝸牛 (Giant African snail)
學名:Achatina fulica Bowdich
生態習性:  卵產於地下約3~5公分處,一次50~200粒卵,幼貝殼高只有5毫米,生長迅速,約一年可達性成熟,此時殼高約5公分,殼淡黃色有深褐色斑紋。產卵數與殼的大小成正比,第一年產約50粒,第四年產卵數可增加到約200粒。成蝸壽命長約3~5年,殼高可達10公分以上。
形態:
卵:
橢圓形,外被蛋白狀之黏液,將孵化時變為灰白色。
幼蝸:
剛孵化之幼蝸其外殼為半透明,淡灰白色,有3層螺層,殼形由於螺層增長而漸呈橢圓錐形。
成蝸:
蝸殼圓錐形,殼70~130x40~60公厘,螺層右旋,具有8~9層螺層。殼頂第1~3層為乳白色,第4~6層為淡黃色,夾雜有赤褐色或淡紫色斑紋,第7~9層為暗赤色,有赤褐色及淡紫色或黃白色之粗紋,第8或第9層螺層即靠近殼口之一層,其長度約佔殼長之2/3。體深褐色,混雜白色斑點,腹面灰白色,活動時其體伸出殼外約與其殼長相等。頭部前端有兩對觸角與口器,口器兩側之1對為前觸角,因其較短小又稱小觸角,頭部背面有1對較大之觸角稱為後觸角或大觸角,其末端具有黑色圓形小眼球,故又稱為眼觸角。兩對觸角伸縮自如,均可縮入肉體內。口器位於頭部先端之腹面,橫裂開口,其兩側有1對大側唇。大觸角的右方稍後處有個生殖孔,殼口內之右方下角有一肺孔,且門位於肺孔之內壁。
危害狀:  會危害多種農作物,個體大因此食量也大,一晚的舔食可使植株面目全非,苗期植株遇此種大蝸牛則損失慘重,雨季時發生最多。此種的蝸牛肉質鮮美,適合人類及家禽食用,經過多年的捕捉販售,原本為一重要有害動物,目前一般平地已頗少見。
為害植物:  葡萄、各種樹木及果菜類。
扁蝸牛 (Flat snail)
學名:Bradybaena similaris (Ferussac)
生態習性:  扁蝸牛產卵多在夜間進行,成蝸以頭或腹足挖穴,將卵產在穴內,亦產於地面凹穴或枯葉下,或腐木葉片間,產卵以黏液附著成塊。卵期夏季9~26天,冬季30~60天。乾旱期呈休眠狀態,雨季與其活動有關,每年以4月~11月為期活動季節,12~翌年3月以冬眠狀態越冬。
形態:
卵:
呈卵圓形,表面光滑,卵殼軟薄而易脆,白色或乳白色,隨卵期之發育顏色逐漸加深,卵產成堆,卵粒分開。
幼蝸:
幼蝸成長時,不但其殼徑變大,殼高亦隨之變大,幼蝸殼口的唇緣很薄且不整齊,不若成蝸之唇緣變厚,整齊平滑,且略微向外反捲,由此可區分成蝸與幼蝸。
成蝸:
貝殼呈扁求形,長徑約11.7公厘,短徑約為9.7公厘,高為7.8公厘。殼口呈馬蹄形,直徑為4.6公厘,短徑為2.6公厘。螺層5~6層,螺唇右旋。體黃褐色或紅褐色而有光澤,並具有密生的生長線,殼表有一層薄皮,殼皮脫落,即呈白色。各螺層略為圓凸,縫合線明顯,體螺層周圍或縫合線上常有一條暗褐色色帶,有些個體無此色帶。殼口的唇緣呈白色,臍孔小而深,殼口內淡白色,沒有口蓋。扁蝸牛之蝸體外觀與一般的蝸牛相同,頭部具有兩對觸角,位於頭下部。體色淡黃褐色,頸部頂上的色彩稍黃,頸部兩側常有污黑色的小斑點,身體完全伸展出來時,其長度甚長,由頭部至腹足後端長約18.69公厘,腹足長13.4公厘,寬4.99公厘。其全身是貝殼殼徑的兩倍。貝殼的位置,在身體全長的中央稍後。
危害狀:  常扁小蝸牛和蛞蝓均為雜食性軟體動物,扁小蝸牛有殼而蛞蝓無殼。牠們喜食植株幼嫩組織,如嫩葉、新芽、根端、花蕾、花瓣等部位,造成不規則之傷痕或孔洞,而影響株之生長及品質。扁小蝸牛於天氣太乾燥或冬天太冷時,會呈現休眠狀態,春暖時即開始活動,其以吃食幼根部為主,體藏於介質中不易查覺;故防治困難。
為害植物:  葡萄、各種樹木及果菜類。
小錐實螺
學名:Austropeplea ollulua (Gould)
生態習性:  貝殼頂端較光,錐形淡褐色,殼長約1.5公分,屬淡水貝類。普遍發生在水田、溝渠中,常隨灌溉水進入,攀爬於植株葉上,危害幼嫩葉片。
防治方法:
一、
陰雨天候,蝸牛出來活動時,以人工捕殺。
二、
在蝸牛經常出沒取食的地區,於黃昏時撒佈聚乙醛粒劑,予以誘殺。粒劑遇水溶解後,蝸牛等即不再被誘引,故必須經常補充粒劑,直至危害徵狀減少為止。

2007年5月30日 星期三

法隆寺地區的佛教建築















題字日期: 1993 年標準: (i)(ii)(iv)(vi)
簡要的描述
有大約48 座佛教紀念碑在Horyu 季地區, 在奈良。數建於晚第7 個或及早第8 個世紀, 做他們一些最舊生存木大廈在世界上。木建築學這些傑作是重要不僅為藝術的歷史, 因為他們說明中國佛教建築學和佈局的適應對日本文化, 而且為宗教的歷史, 因為他們的建築與佛教的介紹相符了對日本從中國通過朝鮮半島。
(i) 代表人的創造性的天才傑作;
(ii) 陳列人的價值重要互換, 在時間間距或在世界的一個文化區域之內, 在發展在建築學或技術、巨大的藝術、鎮計劃或風景設計;
(iv) 是類型的一個卓著的例子大廈、說明(a) 重大stage(s) 在人類歷史上的建築或技術合奏或風景;

(vi) 直接地或有形聯繫事件或生存傳統, 想法, 或信仰, 以藝術性和文藝工作卓著的普遍意義。(委員會考慮這個標準應該更好地被使用與其它標準一道);


2007年5月23日 星期三

全球暖化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有哪些?

糧食產量改變、供水量減少、世界森林位置改變、減少生物多樣性、海平面上升、氣候極端化、威脅人類健康。

一個較溫暖的全球氣候會有數個可能的效應。其中之一是食物生產量的改變,在某些地區可能會增加而某些地區則可能減少。考古學的證據以及電腦模型顯示,在最壞的情況下,氣候帶――以及植物物種(包括農作物)的耐量範圍(tolerance range)――將會向北移動100~150公里(60~90英里),或是在高度上向上移150公尺(500英尺)以得1℃(1.8℉)之全球溫度上升。

電腦模型也預測全球重要農作物生產量的衰減介於10~70%之間。以及喪失目前農業土地面積的10~50%,而大部分歉收主要集中在貧窮國家。以我們現有的知識,我們無法預測哪裡會發生農作物生產量之改變,或是這種改變將持續多久;但我們確實知道全球農作物生產量只下降10%都將會大量增加飢餓與飢荒,特別是在貧窮國家。

全球溫暖化也將會導致部分地區水資源供應的減少。部份地區供應水資源給生態系統、農田以及都市達數世紀之久的泊、溪流以及含水層(aquifers)將會縮減或完全乾枯,迫使所有的人口遷徙至有適量水資源供應水資源的地區――如果他們能夠的話。我們無法很確定地說出這種情況將會發生在哪些地區。

森林之組成以及位置將會改變在溫帶以及副熱帶地區的森林將被迫向極區或是高緯度移動,而留下更多草原地與灌木林地在其後。然而,樹木物種的移動非常緩慢,是藉由沿著林緣(forest edges)長出新樹木來進行的――典型上一年約0.9公里(0.5英里)或是每十年9公里(5英里)。如果氣候帶的移動速度高過於此,那麼整個樹木物種的地理視距(geographic range),包括山毛櫸樹(beech trees)將會很快地改變。一些近日的科學研究認為北美洲本植物物種有7~11%將會因為溫度升高3℃(5℉)而超過其可以生存之耐熱極限(thermal limits)。

根據俄勒崗州立大學的科學家們表示,以預測全球化所帶來的乾燥會導致在約90%的北美洲森林中發生大量的野火。如果到處都發生野火燎原,那麼有很大範圍的野生生物棲息地以及家園將會被摧毀,而大量的CO2也將被釋入大氣層中。

氣候變遷將會導致許多地區的生物多樣性的減少大規模的森林頂梢枯死(dieback)將會導致無法遷徙至新地區的物種的大絕種(mass extinction)。溪流與湖泊的溫度升高,以及水位下降造成殺蟲劑濃度升高也都會造成魚類死亡。區域性氣候的任何改變將會威脅許多公園、野生生物保留區、野生地區、濕地以及珊瑚礁,抹煞了目前對於遏止生物多樣性之喪失的諸多能力。根據許多生態學家們表示,喪失生態多樣性以及減少生態複雜性(ecological complexity)的結果,似乎將會減少生態恢復力(ecological resilience)以及生態系統適應氣候變遷的能力

在一個較溫暖的世界中,全球海洋的水將會膨脹而導致海平面的升高即是預測中在2100年時稍微升高的0.3公尺(1英尺)也會淹沒沿海域――而有約三分之一的全球人口以及經濟基礎密集在這些區域中――還有種植農作物的低地與三角洲。海平面的升高也會摧毀珊瑚礁、將堰洲島(barrier island)移至內陸深處、加速海岸侵蝕的發生、鹽水會污染沿海的含水層,以及淹沒沿海區域之儲油槽與其他有害化學物質儲存槽極區的溫暖化會導致大冰原以及冰河融化,而這即使只是部分的融化都會使全球海平面上升更多。一位喜劇演員開玩笑說計畫要購買堪薩斯州的土地,因為那塊地有可能變成值錢的海灘邊地產;其他人的嘲笑,她則不擔心,因為她是住在船屋中――這就是”諾亞的策略”(Noah strategy)。

天氣極端預期將會增加發生的數量以及其嚴重程度。在一個較溫湲的世界中,長期的熱浪以及乾旱將會變成許多地區的平常事,這會造成許多人類以及生態系統的重大損失。當海水上層溫度升高,颶風(hurricanes)以及颱風(typhoons)將會更頻繁地發生,同時威力也更猛烈。保險公司將會因為任何天氣極端現象之大量增加而破產。的確,在1989年九月到1994年九月間,全球至少發生15起與天氣有關的大災難,導致了超過十億美元的財務損失。因為受到近年來這一系列前所未來的颶風、洪水、乾旱以及野火的發生警訊,全球有愈來愈多的保險公司已大幅提高他們承保因這些事件所造成損失的保險費。部份保險公司甚至完全放棄這類災害的承保範圍,特別是對於沿海地區、易於發生野火的地區,以及容易發生洪水的谷地。部份保險的經理人也向政府領導人施壓,要求其正視減緩可能之全球溫暖化的議題。

全球溫暖化也會對人類健康造成威脅。一個較溫暖的世界將會擾亂食物以及淡水之供給、迫使數百萬人遷徙,並且以不可預測的方式改變疾病型式。熱帶氣候自赤道擴張得結果將會使瘧疾(malaria)、腦炎(encephalitis)、黃熱病(yellow fever)、登革熱(dengue fever),以及其他由昆蟲帶原之疾病擴散到原本為溫帶氣候的地區。大氣層的溫暖化也將因為增加冬季時的空氣污染物,以及增加夏季時暴露於灰塵、花粉以及煙霧的機會而影響我們的呼吸道,海平面的升高也會因為使沿海都市的排水溝與衛生系統淹水而傳播感染病。

2007年4月18日 星期三

水之都-威尼斯




Venice and its Lagoon水之都-威尼斯






威尼斯位於義大利的東北角,與米蘭、熱內亞差不多成為一線,米蘭居中,東為熱內亞,是義大利北部靠地中海的港口威尼斯則是在亞德里亞海之濱,隔海相對著,是南斯拉夫的境界。340,000人口〔一半以上從事與觀光相關的行業〕,市區離陸地4公里離海邊2公里。城市分布區:卡那雷交區、聖馬司區、卡斯特羅區、道索柱羅、聖波羅區、聖十字區。威尼斯灣內的巨大潟湖Laguna Veneta中的威尼斯,是一座名副其實的海上城市。從空中鳥瞰可明顯看出她是個被150條運河分割,再由400座橋樑相連的117個小島的組合體,整體看來有若一幅漂浮在海面的大拼圖。由島群集合而成的威尼斯,是一條細長的沙洲與義大利本土相連,昔日只要一漲潮,威尼斯就成為島嶼,必須靠船隻與陸地聯繫。
Criteria: (i)(ii)(iii)(iv)(v)(vi)

傳統的賽船節〔La Regata Storica〕是威尼斯最著名的喜慶節日之一。至於賽船節起於什麼時候,為什麼要舉辦賽船節,已很難得知。我們只知道13~14世紀時這種賽事就已經風靡威尼斯,並一直持續至今日。比賽前所有經過裝飾、帶有各種象徵標誌的大小船隻列隊行進。其中最華麗的是古代威尼斯執政官坐的大型畫舫。今天改用較小的複製品。從船舶博物館的各種繪畫和模型我們可以領略古代帆槳船的面貌。列隊行進的儀式舉行完畢,比賽正式開始。以往船是以划手的數目〔多則可達20名或50名〕和舟船類型進行比賽。而現在規定每條船上只能有兩名划手。比賽路線是從莫塔至卡斯特羅,經大水道到達聖奇阿拉再返回到達弗斯卡里閣。一個裝飾得漂亮的筏子表示終點。獲勝的團隊將得到獎勵錦旗一面,而其餘的團隊則可得到一頭小豬。
聖馬可廣場:是世界最著名的廣場之一,也是威尼斯心臟,威尼斯人生活樞紐。長175公尺、寬79公尺,建於9世紀,17世紀用歐加內山上運來的灰色石接替下人字形的紅色鋪地磚,走在廣場中總會發現成群的鴿子。三面為拱廊,廣場直立,藝術價位很高的建築佳作:聖駒教堂、總督府連拱廊和鐘樓。



1. 聖馬可教堂〔Basilica San Marco〕:為具宗教紀念性建築權力象徵,最早是為總督禮拜堂營造的。現在是新選總督鄭重宣示之地。建於1063~1073年間,因埋著威尼斯城守護神聖馬可的遺體而得名,正面牆上五個大小園頂和拱門內裝飾的壁畫和馬賽克鑲嵌畫,因以金色為主,所以此教堂也得Chiesa d'Oro〔黃金教堂〕的美名。
鐘樓:聖馬可廣場最引人的一座高達99公尺的鐘樓。廣場鐘樓建於15世紀,鐘樓由兩個機械摩爾人持鎚自動敲鐘報點。大鐘顯示時辰和季節、月以及太陽在黃道上移動時的情況。




2. 總督宮〔Palazzo Ducale〕:昔日威尼斯權力中心,原建於12世紀,成為一座兼具總督宅邸、政府行政中心、立法處等巨大功能的建築物。外表以粉紅色和白色格子做牆面,一樓以36根柱子做成長廊的總督府,站在聖馬可廣場上面對總督府的大門Porta carta,從左至右分別是「所羅門王的審判」、「亞當和夏娃」、「諾亞的醉態」三幅雕刻,而大門上則有總督Foscari對聖馬可之獅屈膝的圖案。
嘆息橋:在威尼斯眾多的橋樑當中以帶頂棚的巴洛克式石橋 ─ 嘆息橋最著名,囚犯們提到法庭審訊時總要被迫走過它,審訊後還要穿過它再回到牢房。犯人往往發出嘆息聲,因而得名。

2007年3月28日 星期三

世界遺產

Venice and its Lagoon
Italy
Province of Venezia, Veneto RegionN45 26 03.5 E12 20 20.2ref: 394
Description
Documents

Date of Inscription: 1987Criteria: (i)(ii)(iii)(iv)(v)(vi)
Brief Description
Founded in the 5th century and spread over 118 small islands, Venice became a major maritime power in the 10th century. The whole city is an extraordinary architectural masterpiece in which even the smallest building contains works by some of the world's greatest artists such as Giorgione, Titian, Tintoretto, Veronese and others.

2007年3月20日 星期二

作業2

假如我有一段假期.我想花一個禮拜的時間.搭著船.晃阿晃到澎湖去.到那之後就什麼都不想.不想課業.不想社團.不想未來.只想現在.想著海洋.沙灘.太陽.風.和三點式泳衣.

b9422068

b9422068@gmail.com